生產管理部吳薇
人的一生除了出生是無法選擇的外,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不斷選擇。離開還是留下?物質還是愛情?存錢還是花錢?吃中餐還是吃西餐?其實,我們每天都要做出很多選擇,無論是小至微不足道的選擇,還是關系命運的抉擇,這些選擇決定著我們的人生。我們該如何選擇?是趨于本心還是利益?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,自己究竟有多少的掌控權?選擇構造了生活的副本,實際上也從某種程度上塑造了我們自己,我們怎樣的選擇也就成就了什么樣的自己。從本性上來說,我們最想知道的也是最想要的應該是如何選擇自己想要的。選擇的藝術性使我們無法確定一條最優(yōu)的選擇方法,當然選擇并沒有什么固定模式,這不是一道加減乘除算術題,沒有那么簡單。我們的大部分選擇都是在信息不完全及非理性的狀態(tài)下完成的。
“為什么我選的不是我要的?”好吧,我承認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封面上的這句話吸引了我,我希望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,讀完后我知道要從書中得到具體的答案那是不可能的。按照我們慣常的邏輯,想借此書總結出一套“行為指南”,并按照“第一點”“第二點”“第三點”去指導生活中所面臨的選擇難題,那可能要失望了。其實,與其從書中尋求一種正確選擇的方法,不如研究研究為什么不能正確選擇,如何形成一種研究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,可能更加明智些。
我們選擇往往帶著感性選擇和理性選擇,書中稱之為“自動系統(tǒng)”和“反應系統(tǒng)”。比如我們面臨選擇首先會建立事物間的聯系,按照事物間的這種聯系來判斷選擇,而這種聯系有時候恰恰會是個錯誤的信息。如天空變暗,我們可能會有意識想到要下雨了,出門記得帶把傘。因此我們把天氣變暗跟下雨聯系在了一起,當然天氣變暗不一定會下雨,晴天也會下雨。這樣,我們知道了我們做出選擇會先尋求事物之間的聯系為依據進行選擇,哪怕這種聯系是錯誤的,我們的思維模式也會強迫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,因為這樣的選擇會讓大腦適宜些。為什么一般人不敢進行冒險“賭”一把,恰是因為許多聯系你沒有建立好,你無法從以往經驗中快速選擇,因而大腦一直焦慮不安,躊躇不定,遲遲無法做出決定。
細分析,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,我們更傾向于尋找符合自己選擇的信息,來強化自己選擇的正確性。如選擇買房買低層的人們,他們會有意識的排除對自己不利的信息,而會記住高層電梯壞了的例子,來堅定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。
另外,我們的選擇容易趨于從眾性。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,我們喜歡觀察大人們的行為來塑造自己;長大后,我們習慣通過眾人對自己的態(tài)度來思考自己究竟是個怎么樣的人。優(yōu)秀的人,不是自己給自己定義成優(yōu)秀,而一定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尊重、贊賞等行為來定位。正因為這一點,我們做選擇總會參考周邊人的意見,總希望自己的選擇能達到大家的贊同和預期,哪怕最終會導致我們嚴重違背自己最初的志愿。
其次,我們錯誤選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。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,設計師們認為下個季度白色是流行色,盡管設計師們都不確定,僅僅只是自己的一個猜測,但是生產商們卻會根據設計師們的意見,盡可能多的生產白色的衣服,于是下個季度白色成為了流行色。預言不是因為預言跟現實有某些什么聯系,而是預言從側面推動了人們的行為和想法,從而達到了預言的實現。我們從小都在倡導我們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,原因就在此,有了理想,就有了人生前進的指南針,你以后路程中遇見的選擇都會盡可能的向你的理想靠攏。反之,從一開始就覺得人生很失敗,那么所有的選擇都會按照你的預想所展開,你的人生就真的如你所想。
以上三點就概括了我們選擇為什么會錯誤的原因。還有一點,我們在有限的理性的情況下,選擇太多。信息量太大,我們反而很難做出選擇,很簡單的一個例子:女孩子去淘寶上買衣服,有很多的時候我們會為了一件衣服而浪費很多時間吧。反之,參考的信息太少,我們也會猶豫不決,怕錯過更好的選擇而后悔不已。生活中有很多不是能夠有根有據的去依靠選擇,大多數都是靠的直覺,而這一切恰好又很好的詮釋了選擇的藝術。
就像兩句歌詞所唱: 當我飛上了藍天才發(fā)現自己無依無靠; 沒有什么可以阻擋,我對自由的向往,你是你一切選擇的集合。
既然是藝術,就沒有唯一確定的標準。不然,人生就像知道結局的連續(xù)劇,索然無味了。